AUA 2025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泌尿时讯 发表时间:2025/5/9 11:00:33



编者按: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可缩小肿瘤体积、清除微转移灶,显著提高患者的病理缓解率从而达到降低手术难度及改善长期生存率的目的。而探索其更为有效的新辅助治疗策略一直是研究热点;在近期的AUA年会上,几项研究分析了NMIBC、MIBC患者的新辅助治疗策略及疗效,本刊特别总结,以飨读者。


01
新辅助化疗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及其对膀胱癌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一项为期20年的多中心随访研究


背景:

对于适合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cT2-4N0M0膀胱癌患者而言,以顺铂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在一个大型真实世界多中心队列中探讨了新辅助化疗给药方案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研究纳入了来自意大利23个三级转诊中心的7,449名患者,这些患者在2004年至2023年间接受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从这些患者中,研究者筛选了接受或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cT2-4N0M0患者。采用估计年变化百分比(EAPC)分析新辅助给药方案和局部完全缓解率(pT0)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生存分析包括Kaplan-Meier图和多变量Cox回归模型(MCR),该模型根据新辅助治疗情况分析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SS),协变量包括年龄、cT分期、pT分期、pN分期、既往膀胱癌病史(原发性还是复发性)。多变量逻辑回归(MLR)模型分析了pT0与新辅助治疗之间的关联,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和cT分期等。


结果:

共纳入4,746例患者。其中1,035例(22%)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四分位距:59, 72岁),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IQR:64, 78岁)。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病变局限于器官,新辅助组占87%(n=906),非新辅助组占83%(n=3,051)。

新辅助治疗的使用率从2004年的5.2%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 31.5%(EAPC:+11%,95% CI:8.8%-13.5%,P<0.001)。在Kaplan-Meier分析中,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CSS)高于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72% vs. 61%,P<0.001)。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中,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相比,CSS发生率更高(HR:0.65,95% CI:0.49-0.86,P=0.003)。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新辅助治疗也是pT0的有力预测因素(OR:3.3,95% CI:2.6-4.2,P<0.001),pT0发生率从2004年的7.8%上升至2023年的19.5%(EAPC:+4.5%,95% CI:2.6-6.7,P<0.001)。

图1 新辅助治疗随时间变化


结论:

本研究表明,三级转诊中心的新辅助治疗比例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同时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生存率有所提高,pT0发生率也更高。这些发现凸显了新辅助治疗日益广泛的积极趋势,这可能有助于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为膀胱癌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02
NMIBC的新辅助治疗:丝裂霉素C的3期临床研究结果


背景: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经尿道膀胱切除术(TUR),随后通常用卡介苗(BCG)和/或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C)进行膀胱灌注辅助治疗。鉴于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不一,提高其疗效对于降低复发率以及阻止进展至MIBC非常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丝裂霉素C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提示其可能在增强其他膀胱灌注疗法(如BCG)的疗效。本研究旨在分析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NMIBC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


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III期随机临床试验,纳入了2022年5月至2024年6月期间未接受过膀胱灌注治疗的原发性或复发性乳腺癌患者。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或标准治疗组。在计划进行TURBT(第0天)前两周,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患者在前14天接受膀胱镜检查和活检,并在前14天和前7天接受膀胱灌注丝裂霉素C(40 mg/40 ml 生理盐水)。TUR术后,两组关于辅助治疗和随访临床决策均基于肿瘤的组织学评估和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指南。主要终点是评估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在降低膀胱癌复发率方面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MIBC或pT0期患者被排除在无复发生存分析之外。


结果:

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标准治疗组31例(49%),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32例(51%),两组临床和病理特征均无显著差异。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的5例患者(14%)报告了8例不良事件(AE),均为轻度(1级和2级)。TUR术后,标准治疗组16例(50%)患者报告26例1级或2级AE,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14例(45%)患者报告24例不良事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

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的组织学检查发现16例为TaLG,9例为TaHG,3例为T1HG,1例为CIS,2例为良性肿瘤,均未达到肿瘤完全消融,仅2例肿瘤缩小。标准治疗组17例为TaLG,6例为TaHG,5例为T1HG,3例为T2肿瘤。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标准治疗组5例患者复发,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4例患者复发,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仅有1例患者进展为MIBC。标准治疗组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RFS)为91%(95% CI:68-98),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为84%(95% CI:62-9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8)。

表1 两组患者新辅助治疗结果

_

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组

标准治疗组

P值

组织学类型(例)

TaLG

16

17

-

TaHG

9

6

-

T1HG

3

5

-

CIS

1

0

-

良性肿瘤

2

0

-

T2肿瘤

0

3

-

中位随访时间(月)

14.5

复发(例)

4

5

-

进展为MIBC(例)

1

0

-

12个月RFS(95% CI)

84%(62–94)

91%(68–98)

0.8


结论:

丝裂霉素C新辅助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虽然新辅助治疗组和标准组之间的RFS无显著差异,但仍需更大规模的患者队列和更长期的随访才能得出关于丝裂霉素C在新辅助治疗中的肿瘤学疗效的明确结论。即将进行的辅助BCG治疗亚组分析将进一步阐明丝裂霉素C在增强BCG治疗疗效方面的作用。


03
NIAGARA临床试验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围手术期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的无病生存(DFS)的首次分析


背景:

针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NIAGARA III期临床试验既往结果表明,与单纯新辅助化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相比,围手术期度伐利尤单抗+新辅助化疗在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具有临床意义,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也显著提高,且对患者接受RC治疗没有影响。该研究提供了NIAGARA的首次无病生存率(DFS)分析。


方法:

NIAGARA研究纳入了符合顺铂治疗条件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临床分期T2-T4aN0/1M0),包括分化型或其他组织学亚型,计划接受RC治疗。患者按1:1随机分配接受新辅助度伐利尤单抗(1500 mg静脉注射,每三周一次)和新辅助化疗(顺铂+吉西他滨静脉注射,每三周一次),4个周期后进行RC,随后接受度伐利尤单抗单药辅助治疗(1500 mg 静脉注射,每四周一次),疗程8个周期(联合治疗组);或新辅助化疗后进行RC(对照组)。无病生存期(DFS)为次要终点,定义为从化疗到化疗后首次复发或因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所有接受RC且具有术后基线RC扫描的患者,无论是否存在高危病理特征,均评估了DFS。此外,还进行了DFS亚组分析,并对达到或未达到pCR(non-pCR)的患者进行了DFS探索性事后分析。数据截止日期为2024年4月。


结果:

共1063名患者随机分组(联合治疗组533名;对照组530名),其中165名患者肿瘤分化程度不同或其他组织学亚型。接受RC的患者(联合治疗组469名,对照组441名)的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分别为42%和33%。在接受根治性治疗并进行根治性治疗后基线扫描的患者中,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比对照组患者降低了31%(DFS HR 0.69;95% CI 0.51-0.93;名义P=0.014)。联合治疗组的DFS获益在各亚组中均有观察到,包括具有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患者(HR 0.45;95% CI 0.19–0.99)。无论是在pCR组(HR 0.58;95% CI 0.33–1.00)还是non-pCR组(HR 0.82;95% CI 0.64–1.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DFS获益均优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_

联合治疗组

对照组

风险比(HR)

RC患者人数

469

441

-

病理完全缓解率(pCR)

42%

33%

-

DFS总体结果

-

-

0.69 (0.51–0.93)

名义P=0.014

亚组分析

不同组织学亚型患者

-

-

0.45 (0.19–0.99)

pCR组

-

-

0.58 (0.33–1.00)

non-pCR组

-

-

0.82 (0.64–1.05)


结论:

对于接受根治性切除术(RC)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无论是否伴有病理性高危特征),围手术期联合治疗较单纯新辅助化疗降低了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在总体人群和各亚组中均观察到DFS获益。探索性事后分析表明,在pCR组和non-pCR组中,D组患者的DFS获益均优于对照组。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将围手术期度伐利尤单抗添加到NAC+RC中作为MIBC的潜在新标准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de Angelis M, Pellegrino F, Scilipoti P, et al. PD37-06 REAL-WORLD ADOPTION AND IMPACT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SURVIVAL OUTCOMES IN BLADDER CANCER: A 20-YEAR FOLLOW-UP MULTI-CENTER STUDY[J]. Journal of Urology, 2025, 213(5S): e1338.

[2]. Contieri R, Saita A, Paciotti M, et al. PD12-04 EVALUATING NEOADJUVANT INTRAVESICAL MITOMYCIN C IN NMIBC: A PHASE II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Urology, 2025, 213(5S): e388.

[3]. Meeks J J, van der Heijden M S, Powles T, et al. PD37-09 THE FIRST REPORT OF DISEASE-FREE SURVIVAL ANALYSES FROM THE NIAGARA TRIAL OF PERIOPERATIVE DURVALUMAB PLU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Journal of Urology, 2025, 213(5S): e1340.


(来源:《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所有,欢迎分享、转载(开白可后台留言)。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温馨提示

添加小助手请备注“泌尿”

版面编辑:张雪   责任编辑:耿鹏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膀胱癌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