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教授:非透明细胞肾癌诊疗的破局之路与精准治疗策略丨第三届泌尿肿瘤临床研究大会

泌尿时讯 发表时间:2025/4/29 16:59:39

编者按:第三届泌尿肿瘤临床研究大会成功在京举行,汇聚国内外临床研究专家,推动泌尿肿瘤临床研究取得新突破,为国际泌尿肿瘤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在肾癌领域,nccRCC因高度异质性、年轻化趋势及治疗手段匮乏面临严峻挑战,靶免联合方案虽对部分nccRCC患者具有一定疗效,但仍需针对不同类型的肾癌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随着研究进展以及CSCO肾癌诊疗指南即将更新,《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浩教授分享nccRCC进展与指南更新、精准诊疗策略,以及核素治疗等前沿探索。


01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2025版CSCO肾癌诊疗指南更新在即,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下,nccRCC领域有哪些内容值得特别关注?


曾浩教授:肾癌领域的诊疗进展在近两三年有所放缓,尤其在非透明细胞癌治疗领域面临诸多挑战。


在透明细胞肾癌的靶免联合治疗方面,有多种药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例如国产药物的RENOTORCH研究以及ETER100研究,使透明细胞肾癌的靶免联合治疗方案趋于多样化。但不同靶免方案的临床疗效相似,可能涉及不同药物间作用机制及协同效应等问题。


然而,非透明细胞肾癌(nccRCC)的临床研究与探索困难重重。此类患者大多较为年轻(中位发病年龄约40岁),对治疗的需求极为迫切,但现有治疗方案和策略相对匮乏。由于患者数量有限,开展大型3期前瞻性临床试验较为困难,因此针对nccRCC的临床试验多为2期前瞻性研究或单臂试验,但这些试验结果仍为患者带来了一定信心和疗效参考。


目前,针对nccRCC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多基于具体病理类型或具有明确分子驱动的基因类型而开展。这与既往将不同病理类型的nccRCC统一研究不同,因为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等可能并不适合同一方案。


今年的CSCO肾癌诊疗指南还在更新,具体推荐并未正式公布。在国际指南方面,国外多中心回顾性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显示卡博替尼疗效显著,被2024版NCCN指南推荐为唯一优选方案(国内尚不可及)。鉴于卡博替尼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以及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2期前瞻性小样本量临床试验结果公布,2025版NCCN指南将其推荐为nccRCC的2A类治疗方案。当然,研究中也发现不同病理类型及分子驱动的肾细胞癌患者对这两种方案的治疗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而言,要进一步推动nccRCC这一高侵袭性、年轻化患者群体的治疗方案发展,有赖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探寻更多治疗靶点,通过临床前及临床探索,确定不同病理类型肾癌的针对性治疗方案。相信在不仅的未来,nccRCC的诊疗指南会有更多更新。


02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nccRCC存在高度异质性,基因检测对nccRCC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如何平衡基因检测的普及性与成本效益?哪些检测指标应优先纳入临床实践?


曾浩教授:这也是非常实际的问题,目前的多种因素限制了对nccRCC的精准分析、有效诊断。有幸的是目前处于AI时代,众多国内医学中心都在开展针对nccRCC的AI模型研究: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俊航教授团队聚焦于乳头状肾癌,我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致力于FH和TFE3肾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也在进行特殊类型肾癌的AI探索。AI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病理科医生进一步缩小筛查人群范围,于经济和效率方面发挥良好的辅助作用。然而,构建针对较小人群的人工智能模型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通常而言机器学习需大样本学习以提取有效信息、实现精准预判,而小样本情况下的模型构建是国内外众多团队都需要摸索的难题;一旦取得成功,将有望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诸多便利。


国内对于nccRCC的诊断多从形态学入手,当形态学上怀疑为特殊类型时,病理科医生通常会进行相关分子病理标记的免疫组化检测,若仍无法确定或排除nccRCC,则会考虑基因检测。但实际上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诊断疾病,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疾病,明确高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分子特征,对制定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若不考虑费用问题,所有nccRCC患者都应接受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还需注意根据患者类型选择不同的检测项目。目前国内能够开展相关检测的平台和公司数量有限,需要进一步突破技术壁垒,同时需要实现不同地区和平台检测的准确性同质化。以TFE3重排性肾癌为例,其分子检测并非针对基因突变层面,而是转录组层面,这与常规基因检测不同;转录组测序通常需要新鲜标本,但国内患者一般在手术活检前很难判断病理类型,多数患者需要在术后石蜡包埋切片后才能确诊为nccRCC,而此时用石蜡切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在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临床配合解决,若能有效提升影像诊断效能,或许有助于术中获取更有效的标本用于后续诊断和治疗。


总体而言,nccRCC虽占比小,但提升空间巨大,国内许多中心也致力于其诊疗一体化工作,期待各方携手,扩大样本量,缩短临床转化时间。


03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目前的nccRCC患者在一线靶免治疗失败后缺乏有效后线方案。您如何看待HIF-2α抑制剂或双靶联合、靶免联合等方案,在二线治疗中的潜力?


曾浩教授:HIF-2α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缺氧及VHL缺失突变相关。从机理上看,其适应症的合适人群应是三羧酸循环或低氧诱导因子信号通路存在问题的患者。在nccRCC患者中,部分nccRCC的发病机制及演化方向与低氧诱导因子关系可能不大。因此,需要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来观察不同类型nccRCC中HIF-2α抑制剂的适用情况,虽然目前不能确定哪种nccRCC更为适合,但ccRCC患者一定能够从中获益。


04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您曾提到nccRCC需探索不同于透明细胞癌的治疗新路。未来应如何整合基础研究(如肿瘤进化模式分析)与临床转化?又该如何通过多学科协作改善患者的生存结局?


曾浩教授:实际上,包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在内的多支研究队伍,都在nccRCC治疗领域积极探索。理论上,nccRCC不应简单套用ccRCC的治疗策略。在部分nccRCC类型中,靶免联合治疗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靶免联合或免疫治疗失败、其他驱动因素的nccRCC患者群体,这类患者亟需新的治疗手段。


其中,核素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方向。当前,泌尿肿瘤中的核素治疗已经在前列腺癌中取得了显著疗效;肾癌应该紧随其后,尽管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通过寻找不同靶点并偶联核素药物,有望在靶免联合治疗受限的情况下,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团队已完成一项特殊类型肾细胞癌核素治疗的临床前探索,且疗效显著。


同时,结合肿瘤演化或组学特征进行分析也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思路。以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为例,我们的研究发现其属于最近共同祖先(MRCA)克隆(通俗而言为单克隆进展模式);这种模式提示我们应“擒贼先擒王”,重视减瘤手术的作用。基于这些特殊类型肾癌的组学或基础研究,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相信,通过深入分析nccRCC(包括乳头状肾细胞癌、嫌色肾细胞癌、SMARK1突变肾癌及TFE3重排性肾癌等)的组学特征,能够发掘出更多针对不同突变类型的治疗新线索。这一过程可能较为漫长,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转换,方能真正造福于临床患者。


曾浩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泌尿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泌尿分会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泌尿健康促进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前列腺癌/CSCO尿路上皮癌/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泌尿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四川省泌尿外科专委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四川省肿瘤(精准治疗)学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耿鹏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肾癌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