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U华语录丨顾良友教授:化免联合,替雷利珠单抗为MIBC患者带来保膀胱新选择

泌尿时讯 发表时间:2025/3/31 18:32:44

编者按:对于MIBC患者而言,传统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虽可有效控制肿瘤,但可能导致尿流改道、性功能损伤及心理负担,尤其对年轻、合并症多或拒绝手术的患者而言,保膀胱需求迫切。在近期举行的EAU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顾良友教授团队的一项化免联合保膀胱的研究入选,为无法耐受手术或追求器官保留的MIBC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我们特邀顾良友教授现场分享精彩内容。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随着MIBC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保膀胱方案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成为目前的热议话题。临床实践过程中,您如何看待这2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顾良友教授:


对于膀胱癌患者而言,传统的治疗方案主要是全切手术。而在保膀胱方面,既往证据级别最高的方案是TMT三明治疗法,但国内应用并不广泛;同时许多外科医生担心,如果放疗后患者疾病发生进展,则挽救性膀胱切除手术将难以完成。这也是国内膀胱癌患者面临的一大困境。


随着药物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本以膀胱全切为目标的患者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肿瘤缓解效果(包括cCR、pCR等均有缓解);经过深入沟通,患者最终拥有了保留膀胱的机会。在此背景下,这种保留膀胱的尝试在我们中心及国内各大中心日益积极,而选择全切手术的患者比例也在逐渐下降,这也反映了当前治疗模式的转变与进步。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对于不适合或拒绝RC的MIBC患者而言,新辅助后保膀胱成为选择方案之一。那么,哪些患者能够成为优选人群?


顾良友教授:


在既往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尝试保留膀胱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筛选,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也有很多专家共识提出了相关概念。就保膀胱而言,首先,患者需要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以便后续能够持续进行积极监测;一旦患者出现膀胱肿瘤复发或疾病进展,我们可以及时地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其次,我们还需要对疾病的分期和特点进行初步判断;一般而言,临床医生倾向于选择分期较低、无肾积水、肿瘤局限且单发的患者进行保留膀胱的尝试。


但是,这只是我们根据既往经验和指南共识初步做出的、较为宽泛的选择。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在药物疗效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即使部分患者的初始情况不符合这些条件,但他们经过新辅助治疗,最终也获得了良好的肿瘤缓解效果;我相信,包括我们中心在内的许多中心都在对这些患者进行保留膀胱的尝试。因此,现在大家对肿瘤初始情况的筛选可能会越来越模糊。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您在大会分享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GC)方案的新辅助研究结果,其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顾良友教授:


总体而言,GC联合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既往已有研究报道过类似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相近,患者获得了近50%的病理缓解率。在安全性方面,该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主要来源于化疗药物,即吉西他滨、顺铂等;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但这些不良反应的管理相对成熟,相信大家已积累了不少经验。至于免疫不良反应,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并不高,因此临床管理并不困难。总体而言,临床试验过程中极少因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手术延期或耽误,安全性良好。


研究背景


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已被批准用于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但尚未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的新辅助治疗。这项研究评估了替雷利珠单抗联合顺铂和吉西他滨(GC)作为MIBC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2020年至2024年期间,纳入了cT2-4N0M0 MIBC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候选患者。患者在每个周期的第1天接受替雷利珠单抗200 mg剂量治疗,第1天和第8天接受吉西他滨1,000 mg/m²治疗,第2天接受顺铂70 mg/m²治疗,最多4个周期。患者接受4个疗程治疗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包括膀胱镜检查、影像学评估和尿液细胞学检查)并评估其病情(通过MDT讨论和患者治疗偏好沟通)。随后,患者在治疗后6周内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或接受保留膀胱的治疗(最大化TURBT或部分膀胱切除术)。主要终点是病理完全缓解(pCR)和1年膀胱完整无病生存率(BIDFS)。次要终点包括部分缓解率(PR)、无复发生存率(RFS)、总生存率(OS)和安全性(ChiCTR2100043195)。


研究结果


截至2024年10月26日,共入组4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37例完成了4个疗程的新辅助治疗,其余3例因肿瘤进展或副作用而接受提前手术。cT2、cT3、cT4患者分别为26例(65.0%)、9例(22.5%)、5例(12.5%)。新辅助治疗后,临床评估显示16例患者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19例患者部分缓解,4例患者病情稳定,1例患者局部病情进展。病情评估后,27例患者选择根治性膀胱切除术,13例患者选择保膀胱治疗。在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中,10例(37.0%)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18例(66.7%)患者病情<pT2N0。在接受保膀胱治疗的患者中,4例获得cCR,1年BIDFS率为92.3%(12/13)。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是血液学不良事件。24名(60.0%)患者报告了3级或更高级别的血液学TR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和贫血。


研究结论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治疗MIBC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对于特定患者,保留膀胱治疗是一种选择。需要进行样本量更大、随访时间更长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不同基线分期(cT2/T3/T4)患者的病理缓解情况(如pCR)和生存结局是否存在差异?未来您及团队将进行哪些探索,从而让更多MIBC患者获益?


顾良友教授: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深知,对于保膀胱治疗的尝试,难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因此,筛选合适的患者群体进行精准治疗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初步数据及已发表的研究中发现,T2、T3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对较轻,缓解效果更为明显。然而,这仅仅是临床初步数据,还需更多深层次的分子层面信息来进一步细化患者分类。为此,我们中心对部分患者进行了RNA检测、蛋白质检测等,以从分子层面补充临床数据的不足。结合这些更深入的数据,我们将来有望更好地实现患者的精准分类,从而推进精准治疗的发展。


顾良友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临床研究办公室秘书

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肾癌专委会委员

入选2023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项

以第一/通讯作者于STTT、Innovation、Eur Urol、Cancer Treat Rev、J Urol、Cancer 等发表论文40篇,中科院Top期刊8篇

研究成果多次入选ESMO、EAU、SIU、UAA等国际会议

《BMC Urology》、《Frontiers in Oncology》编委 ,《Cancer Letters》、《Surgery》等审稿人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解放军总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版面编辑:张雪   责任编辑:耿鹏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膀胱癌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