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时讯 发表时间:2025/3/26 16:55:08
编者按:近年来,
要点总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前列腺癌的患病人数持续上升,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由于早期前列腺癌往往无症状,导致许多患者初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根治性治疗的最佳时机。近年来,随着对前列腺癌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其中,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和多腺苷酸二磷酸聚合酶抑制剂(PARPi)显示出对前列腺癌治疗的潜力。
然而,这些新型治疗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对于早期高风险前列腺癌的研究相对有限。因此,探索新辅助疗法在早期高风险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新辅助PARPi氟唑帕利(fuzuloparib)联合ARPI阿比特龙用于高危局限期前列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见解。
这是一项单臂2期临床试验(NCT05223582),共纳入35例初治的高危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在ADT基础上接受6个周期的氟唑帕利+阿比特龙/泼尼松新辅助治疗,随后进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主要终点是病理完全缓解(pCR)和最小残留病灶(MRD,≤5mm)。研究结果显示,意向性治疗人群(ITT)的pCR/MRD率为45.7%(16/35),其中pCR率8.6%(3/35),MRD率37.1%(13/35),按方案治疗人群(PP)的pCR/MRD率则为50%(15/30),其中pCR率10%(3/30),MRD率40.0%(12/30)。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2年无生化进展生存(bPFS)率为53%,2年转移无进展生存(MFS)率达94%。在治疗后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的患者中,睾酮水平恢复后的中位bPFS为5.3个月。达到pCR或MRD的患者相较于未达到的患者,睾酮水平恢复后的bPFS似乎更长,尽管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1.6 vs 4.4个月,P=0.24)
该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为20%,以贫血(6%)和肝功能异常(6%)为主,有4级TRAE(药物相关肝损伤)和5级TRA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各有1例。
研究进一步对治疗前后样本进行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以发现潜在可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携带双等位HRR通路或BRCA2变异的患者PSA下降更快(P=0.001),且治疗后MYC基因扩增显著减少(P<0.001),提示其可能为联合治疗敏感性标志。治疗后残留肿瘤呈现上皮-间质转化(EMT)和AP-1通路激活特征,可能是该治疗的潜在耐药机制。
总之,这项2期研究显示,氟唑帕利+阿比特龙/泼尼松+ADT的联合方案在高危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毒副作用,新辅助治疗后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肿瘤分期降级及PSA指标下降明显,多名手术困难患者在治疗后重新获得手术根治机会,且术后尿控恢复良好;双等位HRR通路和BRCA2变异与PSA最低点达到时间更短相关;在联合治疗后,MYC扩增和细胞增殖特征(E2F靶点、G2M检查点和MYC靶点)显著减少。相反,在药物耐受性残留细胞中EMT和AP-1的激活得到加强。未来的试验有必要验证这种联合方案的临床获益,并探索克服ARPi联合PARPi治疗后药物耐受性机制的干预措施。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朱耀教授团队深耕高危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多年,基于国际标准新辅助治疗路径,结合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已为传统评估无法手术的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建立精准治疗体系。通过十余年临床实践验证,该方案显著提升患者手术根治机会,为复杂病例提供规范化诊疗新选择。
通讯作者:叶定伟
叶定伟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泌尿肿瘤MDT首席专家,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抗癌协会男性生殖系统肿瘤专委会(CACA-GO)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CACA-GU)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肿瘤学组副组长兼中国前列腺癌研究协作组(CPCC)主任委员,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CSCO肾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6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Lancet Oncology、European Ur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选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工匠,上海好医生称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通讯作者:朱耀
朱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行政副主任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编委,Prostate Cancer and Prostatic Diseases编委、MDT Perspective专题负责人,国际泌尿资讯播客GUCast特约顾问,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全球睾丸肿瘤研究组(GTCSG)专家组成员。
近五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European Urology、Nature Reviews Urology、Med、Journal of NCCN、Clinical Cancer Research、EJNMMI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评上海东方英才计划拔尖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人才项目。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复旦大学及上海市卫健委青年五四奖章、复旦大学“十佳百优”优秀青年医生等奖项及荣誉。
通讯作者:黄胜林
黄胜林
研究员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PI,附属肿瘤医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者。长期从事肿瘤诊疗新靶点的发现和作用研究,建立了一序列RNA测序、生物信息方法和数据库(exLR-seq, ASJA, EV-origin, NeoDesign, exoRBase, RJunBase, GepLiver),提出并发现了癌症中存在丰富的肿瘤特异转录本TSTs,解析了外泌体/细胞外囊泡RNA组分及其在癌症中的应用。迄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H-index 57,被引超过1.4万次,申请发明专利八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任Cellular Oncology和Extracell Vesicles Circ Nucleic Acids杂志副主编。